2.8 南北分裂、北國及南國先知

前言

以民向上主要求世俗的君王統治他們,天主先後立了撒烏耳、達味及撒羅滿為王。撒烏耳雖然為王,仍保留了十二支派的聯盟。達味是精明的政治家,建立了中央政府,國家強盛,可說是以色列王國的建立者;天主又應許他的王權永不終結。其子撒羅滿繼位,因鄰國埃及常有內戰,而亞述、巴比倫國勢尚弱,未構成威脅,讓以色列享有近八十年的輝煌時期。

南北國分裂

當撒羅滿死後,將王位傳給其子勒哈貝罕,可是他聽信惡臣進言,增加賦稅,人民反感,另擁新王,最後王國分裂,分為南北兩國。

南國:猶大

十二支派中的猶大支派,在以民歷史中,特別受到重視及尊敬。分裂後,南方的猶大國雖只有猶大及本雅明支派,剩下小部分領土,但一直延續達味王朝,政治局面相對穩定,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第一任國王是勒哈貝罕。南國國祚較北國長,於公元前587/586年才被巴比倫王拿步高所滅,以民充軍到巴比倫。

北國:以色列

北方領袖雅洛貝罕宣佈獨立後,建立以色列國(北國),擁有厄弗辣因為首的十個支派和原以色列民的大半幅土地。他首先將丹和貝特耳定為崇拜邪神的宗教朝聖中心,以阻止百姓因宗教原因而大批南移,奔向耶路撒冷,從而削弱自己的國勢。他又鑄造了兩隻金牛,命人民朝拜;他們向金牛獻祭,如同在耶路撒冷舉行慶節一般。(參閱列上12章)北國政治動盪,曾出現過十個朝代,共有十九個君王,先後飽受許多磨難,國祚只有200多年,最後於公元前721年被亞述吞併。

先知

自南北國分裂為二後,兩地的君王和人民常常信奉邪神,遠離天主,天主便興起一些忠義的人,來做自己的代理人,這些人被稱為「先知」。舊約書中紀載了十六位先知的事蹟,他們按當時的宗教情況和道德需要,「傳達」天主的說話。天主委派他們的任務是:

  1. 督導君民,忠於奉行天主藉梅瑟所頒下的盟約;
  2. 斥責他們宗教墮落及欺壓弱小的行為,勸人民悔改及宣佈上主的降罰;
  3. 安慰失落的以民,促使君民準備接受救主(基督)賜與世人的新盟約。

北國以色列的先知

所謂北國先知是指受天主派遣,在以色列境內教訓、指導人民的先知,較著名的有厄里亞、亞毛斯和歐瑟亞等。

厄里亞

當時阿哈布王娶了漆冬王女兒依則貝耳為妻,跟她膜拜巴耳邪神,為她興建巴耳神廟,以公帑供養四百多位巴耳先知;依則貝耳想將巴耳邪教滲入以色列,又搜捕上主的先知。

厄里亞預言有大災難,對阿哈布說:「我指著我所服侍的永生上主,以色列的天主起誓,這幾年如果沒有我的命令,天決不降露或落雨。」(列上17:1)

然後,天主命厄里亞前往以色列境外的漆冬隱居,在那兒發生了增餅和復活寡婦兒子的奇蹟(參閱列上17:7-24),先知對上主的信心大增。三年旱災之後,厄里亞又再預言它的結束。

上主再派遣厄里亞去斥責阿哈布和依則貝耳拋棄了上主的誡命,而歸順巴耳邪神。之後厄里亞與巴耳先知比試,看誰的神能降火,最終厄里亞的天主大顯神蹟,於是全體人民便皈依天主(參閱列上18:16-40)。

厄里亞命人民追殺巴耳先知,下令一個也不能逃脫。後來,依則貝耳知道此事後,便派人追殺他。一次,他被迫退隱山中,不敢出來,天主顯現給他並使他脫險。最後,天主命他為厄里叟傅油,做他的繼承人。厄里亞在完成上主託付的任務後,便被天主接走了(參閱列下2:1-11)。

亞毛斯

約於公元前750年(距離厄里亞先知一百年左右),生於南國的亞毛斯被召喚,去到北國以色列宣講。

當時的以色列極為繁榮,亞毛斯四處奔走,大聲疾呼,斥責皇室顯貴的奢侈生活(參閱亞3:9-15)、法官的不公義、欺壓弱小和宗教墮落的行為(參閱亞5:7,8:4-6)。

那時社會的人失去是非之心,剝削同胞,又樂見鄰邦的人犯罪受罰;富人則以為自己的豐足是上主的祝福,忘記自己的惡行。

亞毛斯凡事以天主為依歸,生活嚴肅,對一切惡事惡行,直言不諱,盡力攻擊,明言上主對各民族的賞罰,只按正義及道德的生活為準繩,以不可避免的毀滅來恐嚇北國以民,使他們悔改。他重新提醒他們:是天主自埃及將他們救出來的。誰蒙受恩典愈多,誰所負的責任也愈大。

歐瑟亞

歐瑟亞與亞毛斯是同時代的人。他在北國履行先知職務達二十六年之久,約在公元前750至722之間,即北國滅亡前的一段時期。

有學者認為在歐瑟亞書中,歐瑟亞娶一個娼妓為妻並非事實(參閱歐1:2-9),只是以此帶出以民的叛逆和天主的忠信。書中的女人對歐瑟亞不忠,公開背叛他,這段失敗的婚姻,使歐瑟亞深深地體會自己在愛情與痛苦中徘徊,從而明白「天主對不忠的以色列人的那份愛」就是如此的大,天主是一個忠信及體諒的丈丈,從不計較以民的過往。

為歐瑟亞來看,婚姻就是天主和以民所立盟約的象徵,所以他的書內充滿了愛:以夫妻之愛比喻天主與以民間的關係;以父子之情來表達天主對以民的關懷,最後更以母親對自己嬰兒的憐愛來表達天主對自己子民那一份「固執」的愛,一心期待他們回來。(參閱歐11:1-4)

南國先知

南國著名的先知除依撒意亞和米該亞外,尚有耶肋米亞和索福尼亞兩位先知。

依撒意亞

依撒意亞是猶大人,他執行先知之職約為公元前740-700年左右,當時北國快將衰弱滅亡,南國亦岌岌可危。

在納堂執政時代,先知目睹國內奢侈、淫靡、崇拜邪神、剝削貧民等罪惡,他便宣佈天主降罰的日子即將來臨,勸人民悔改,以依恃的心去服從天主,不然必遭懲罰,因為屆時只保留那些「熱心」的遺民。(參閱依2-6章,10-12章)

阿哈次為猶大國王時,以色列和敘利亞邀請猶大加入聯盟,抵抗亞述,但阿哈次拒絕,於是以色列和敘利亞合攻猶大,使猶大反向亞述求救。先知曾力勸阿哈次不要投靠亞述,應忠於西乃盟約,相信天主的保護,可惜阿哈次沒有聽從,反而仰賴外敵。結果,亞述出兵,擊敗了大馬士革,並攻佔了以色列大部分領土。

依撒意亞為表明達味王朝會永遠存在,設法堅固阿哈次的信心,告訴他可向上主要求徵兆。阿哈次卻假裝虔誠,表示不願試探上主。但先知主動向他宣佈了天主給他的一個徵兆:一個貞女將懷孕生子,並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意即「上主與我們同在」。(參閱依第7章)

在阿哈次晚年,先知預言北國以色列的滅亡(參閱依28:1-6),同時也預告亞述帝國的滅亡(參閱依30:27-33)。

當其子希則克雅繼位,因亞述王的報復,幾乎佔領了整個猶大國,希則克雅便請求依撒意亞的代禱,先知預言了聖城和聖殿的必得保存,而亞述國則遭慘敗(參閱依36-39章及列下18:13-20:19)。

米該亞

米該亞先知和依撒意亞先知是同時代的人(約在公元前740-690年)。米該亞奉天主之命譴責猶大人民,特別痛斥猶大的首領、司祭和假先知,他們雖然見到北國的滅亡,仍不知痛改前非,繼續行不公義的事。

米該亞是窮人的先知,他對權貴剝削窮人所犯的不正義罪過,尤為敏感;對一些人的權利受到剝奪,也看得很清楚。他深知各大城市是權勢的集中地,也是不義的集中地。

米該亞曾預言耶路撒冷的毀滅:「為了你們的緣故,熙雍必被耕耘有如一塊田地,耶路撒冷必成為一堆廢墟,聖殿山必成為叢林中的一個丘陵。」(米3:12)他是第一位敢於發言、聲稱耶路撒冷和聖殿將被毀滅的人。

耶肋米亞

耶肋米亞約於公元前627年蒙召作先知,他曾以自己太年青為由,推卻此任務(參閱耶1:4-10)。其時猶大國王約史雅是一位賢君,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推行改革,重整猶大國舊觀,恢復信仰。

耶肋米亞贊同君王革新,卻不能接受約史雅以武力途徑來實踐改革,凡事強制執行。在公元前633年至609年間,他沒有發表過神諭和言論。當時,先知已清楚知道新世界霸主巴比倫將取代亞述的地位,消滅猶大,這是天主所容許的。

耶肋米亞勸導天主子民,學習安於接受不可避免的事,也要把這事視為罪有應得、獲得淨化的良機,反抗將會帶來更大的不幸。可是,人民不聽從他,起而反抗,結果不僅受巴比倫人宰割,京城也遭破壞,人民則被充軍。

索福尼亞

索福尼亞出身於貴族,活於猶大國危難的時候。先知宣佈上主的日子將會來到(參閱索1:2-13)。這是個痛苦、可怕的日子。眾人都要受到懲罰,唯有「尋求公義」和「貧苦百姓」倖免。要及時歸向上主,免得遭受滅亡,並以鄰國的遭遇為証(參閱索2:1-3:8)。歸向上主,聖潔的子民在天主內獲得寵幸,最後以一篇詩歌來歌頌新聖城耶路撒冷,萬民將歸向上主(參閱索3:9-20)。

結語

無論在北國或南國,先知都在擔當天主代言人的角色,不斷勸勉或警戒,在人民最痛苦、失望之際,安慰及鼓勵他們,為他們帶來不滅的希望:天主與人同在,以民必獲救援。故此,人應持守希望,相信痛苦和艱難是淨化生活的機會,因為從人類的經驗得知:人在痛苦、困難中,更易想到及找到天主,同時,也易於接受、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弱點,全心投奔上主。

內容撮要

  • 南北國分裂緣起於撒羅滿的兒子繼位後,增加賦稅,導致人民起來反抗,另立新王。
  • 北國是以色列,有以民的十個支派;南國猶大則是由本雅明和猶大兩個支派所組成。
  • 南北國對峙期間,二者均受到外敵侵襲,結果以色列為亞述所滅,猶大則落於巴比倫王拿步高手中。
  • 先知是天主所委派的代理人,他們督導君民守盟約、斥責罪行,同時,給予希望,協助君民準備接受基督賜與世人的新盟約。
  • 北國的先知有厄里亞、亞毛斯和歐瑟亞等人;南國先知中較著名的有依撒意亞、米該亞、耶肋米亞和索福尼亞。

生活反省及實踐

  • 「人在順境時,若懂得感謝天主,是莫大的祝福;但人生中痛苦是必然的事,當它到來時,切記要依賴天主。」你贊同嗎?
  • 在個人每天的生活中,你會怎樣去準備自己面對痛苦的一天到來?

**************************************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夏志誠輔理主教准印
作者:阮秀美修女
編輯及出版: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