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教會的建立及發展

前言

上一單元中,我們談論了基督的一生,概述「祂自出生至升天的事蹟」。在耶穌升天前,祂曾囑咐門徒去普天下為祂作證,而基督徒信仰的中心就是宣告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這奧蹟。

為使死而復活的喜訊能夠世世代代傳揚開去,基督便親自建立了「教會」。在這一單元,我們探討我們基督徒的家——教會,看看她如何開始及發展起來。

教會

不少人認為「教會」是指建築物,或是信徒聚會的場所,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實質上,教會一詞的希臘文有「召集」的意義,指一羣被天主召選、被聖神感動的信眾,他們相信耶穌是救主;他們聚在一起讚美及侍奉天主,慶祝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奧蹟。教會是指向一個羣體、有生命力的信眾。

教會雛形

耶穌在世傳教的三年中,先後吸引了不少追隨者。耶穌在傳教開始,就召選了十二人。耶穌與這十二個門徒一起生活,以團體生活的形式來訓練他們,教導天國的教訓及祈禱的方法。在公開講比喻後,耶穌又私下向他們解釋比喻的意思,希望他們能夠掌握。耶穌又「賜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他們就出去宣講;使人悔改;並驅逐了許多魔鬼,且給許多人傅油,治好了他們。」 (谷6:7-13)

許多次,耶穌直接向門徒說出自己的心意,不過他們並不明白。在復活後,耶穌又顯現給他們,親自解釋有關默西亞的經書,細心地培育宗徒,目的是要他們繼承祂在世的事業,並以言語、行動生活去作證、宣講天國。後代稱這十二門徒為「宗徒」,這宗徒團體可說是教會建立時的雛形。

此外,耶穌也選定了七十二個門徒,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到各地(外邦人地方)去傳播福音。(參閱路10:1)耶穌賦予了這團體一個雛形結構,使她不斷發展,直到天國圓滿完成。

教會誕生

我們說教會是由耶穌基督親自建立,而整個舊約歷史更是教會的準備和預像。天主召集的會眾,是由亞巴郎蒙召開始。天主使亞巴郎成為「一個大民族」的父親。之後,天主選擇了以色列作為祂的特選民族,這是「天主子民」的開始。按照天父的安排,這個「天主的家庭」——教會,是在人類歷史中逐步建立和實現。

教會的開始可說是起始於耶穌在十字架上完全的交付自己,從祂的肋旁流出的血和水,創立了教會,祂讓教會來繼續祂在世的救世工程,使人認識天父。而教會在聖神降臨時,獲得更豐盛的生命力。那一天,當聖神降臨後,宗徒大開門戶,公開宣揚耶穌基督,可說那天是教會在人前彰顯出來的日子。經上記載,在那一日有三千人歸化。(參閱宗2:37-41)

教會為甚麼要誕生?試想一下,天主子耶穌降生以前,人從來沒有看過天主,但從耶穌身上,人看到了天主,正如若望說:「從來沒有人見過天主,只有那在父懷裏的獨生者,身為天主的,祂給我們詳述了。」(若1:18)當時的門徒從耶穌基督的具體生活中,看見了天主。而為了使後來萬世萬代的人都能聽到耶穌的教訓、認識天父,耶穌有必要成立一個有形可見的教會,讓人看到、經驗到。

耶穌在世時,已預告建立教會,祂對伯多祿說:「你是伯多祿(意思是「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16:18)兩千年來,教會就以各樣具體可見的方法,幫助人與天主相遇,向人宣講耶穌的教訓,及傳遞天主的恩寵。

新興教會

在宗徒努力傳福音下,新興的教會發展得很快。從宗2:42-47的記述,可見宗徒的歡欣生活、誠實及喜樂的見證,天天都吸引了不少人加入教會。以下是初期教會信徒的生活特色:

(一)聽取宗徒的訓誨

宗徒擔當着領導職務,給那些加入團體的人講授道理,因為他們親自聽過及看見耶穌的言行,特別是見證了耶穌的死而復活。

(二)共融共享

凡信主的人聚在一起,過着團體友愛、分享互助的生活,將自己的私有財產拿出來為團體使用。

(三)擘餅禮

以擘餅禮作為他們祈禱聚會的高峰:「擘餅」是指現在舉行的感恩祭,亦即遵照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吩咐門徒所做的:「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22:19)

如今,這擘餅禮便成了信友共融的標記,彼此分享同一的基督的身體和祂的救恩。

(四)祈禱

他們常常一起祈禱,又前往聖殿,讚美天主。

此外,天主的能力常伴隨着宗徒。伯多祿有一次在聖殿前,以耶穌基督的名字,醫好了一個從母胎中瘸腿的人,伯多祿握住那人的右手,拉他起來,於是他的腳和踝骨就立刻強壯起來,甚至跳起來,站立行走,並進入了聖殿,讚美天主。眾人見到那人能夠行走,雖然驚訝詫異,但亦同聲讚美天主。(參閱宗3:1-10)

宗徒受迫害

十二位宗徒在耶路撒冷奠定了教會的基礎,但猶太宗教領袖見宗徒繼續宣講死而復活的耶穌,便不斷迫害耶穌的追隨者。伯多祿和若望雖曾因公開宣講而被押在拘留所,然而聽他們講道後成為信徒的人約有五千。

當時宗教領袖曾考問兩位宗徒:「你們憑甚麼能力,或以誰的名義行這事?」伯多祿充滿聖神,指出他宣講是靠那位納匝肋人耶穌,祂死而復活、使人痊癒,並說:「除祂之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

宗教領袖們看到兩位宗徒的膽量,知道耶路撒冷的人也看到他們所行的奇蹟,已不能否認,只好叫他們不可再因「耶穌」這名字向人宣講。但伯多祿和若望卻說:「聽從你們而不聽從天主,在天主前是否合理,你們評論罷!因為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宗教領袖因找不到藉口,唯有恐嚇以後,就釋放了他們。(參閱宗4:8-23)

第一位為主犧牲(致命殉道)的基督徒是斯德望,他是一位執事,由宗徒選出來負責管理分配耶路撒冷教友物資的人。(參閱宗6:3-5)

斯德望是充滿恩寵和德能的人,在百姓中顯大奇蹟,宗教領袖敵不住他的智慧,因為他是藉聖神說話。宗教領袖於是設下假見證,捉拿了斯德望,解送他去受審,但眾人見他的面容好像天使一樣。(參閱宗6:11-15)

「斯德望說道:『看,我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他們都大聲亂嚷,掩着自己的耳朵一致向他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宗7:56-57)

斯德望被亂石擊死斷氣之前,如同主耶穌一樣,請求上主寬恕這些兇手。(參閱宗7:59-60)

就在那一日,發生了嚴厲迫害耶路撒冷教會的事;除宗徒外,眾人都逃散到猶太和撒瑪黎雅鄉間。那位贊成擲石殺死斯德望的青年,名叫掃祿(即後來的保祿),他是猶太裔的羅馬公民,熱心虔誠,緊守猶太法律,遏力反對基督、逼迫基督徒,甚至要求耶路撒冷大司祭發傳票拘捕令,讓他到各地逮捕教友,捉拿送進監裏,以求摧毀教會。(參閱宗8:1-3)

掃祿歸化

在公元35年,掃祿前往大馬士革(在敘利亞境內)迫害教友,途中他突然被天上的一道光環射到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到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甚麼迫害我?」掃祿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甚麼。」

掃祿起來、睜開眼睛,卻看不到甚麼。陪他同行的人就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他三天看不見,不吃不喝,直到遇上一個耶穌的門徒,名叫阿納尼雅,主在異象中曾叫阿納尼雅去一條名為「直街」的地方,去尋找掃祿,主給他說:「你去罷!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因為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

同樣,掃祿在異像中,得知一個名叫阿納尼雅的人,會給自己覆手,使他復明。當阿納尼雅給掃祿覆手說:「掃祿兄弟!在你來的路上,發顯給你的主耶穌打發我來,叫你看見,叫你充滿聖神。」那一刻,有像鱗甲的東西,從他的眼中掉了下來,掃祿就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進食以後,就有了力量。(參閱宗9:1-19)

復活基督親自向掃祿顯現,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原本是個囂張狂熱的猶太人,卻變成一個向外邦人宣講福音、拓展基督神國的有力勇士,甚至被稱為「外邦人的宗徒」。

傳遍羅馬帝國

掃祿歸依基督後,改名保祿,開始在大馬士革講道,宣講耶穌基督,更指證耶穌就是默西亞。他的改變使在當地生活的猶太人感到驚惶失措,遂商議要殺害他。但保祿的門徒把他帶走,並在夜間用籃子將他從城牆上縋了下去。(參閱宗9:20-25)

之後,保祿去了耶路撒冷,設法與其他宗徒見面,可是眾人都怕他,未相信他,巴爾納伯卻接待他,引他去見宗徒。(參閱宗9:26-27)

在耶路撒冷時,保祿勇於和猶太人辯論真道,因此激起他們的反感,認為他背叛傳統,想陷害他。宗徒知道後,就領他到凱撒勒雅,以後打發他到塔爾索去了。(參閱宗9:28-30)。

最後,保祿在安提約基雅(位於敘利亞,在土耳其的東南部)積極展開傳教工作,在羅馬帝國時代,安提約基雅是僅次於羅馬和亞歷山大的第三大城市,有來自各地的人在這裏生活。保祿的宣講使教會在這裏發展得很快,許多人歸依了,安提約基雅教會是第一個外邦人的教會,那裏的信徒最先被稱為「基督徒」。(參閱宗11:22-26)

在那個時期,伯多祿亦看見了異像,知道不單要向猶太人,也要向世界不同的民族傳揚福音。後來,伯多祿就給一位住在凱撒勒雅的羅馬軍官科爾乃略和他的親友付了洗,那軍官虔誠又敬畏天主,對百姓慷慨好施。(參閱宗第9及10章)

伯多祿和保祿兩人的傳教經驗,令他們知道基督的福音必須傳給天下所有人。保祿之後展開了三次傳教旅程(公元45至57年),足跡遍佈歐亞及地中海沿岸很多地方,到處建立基督的教會團體。

保祿的晚年 (公元57至67年)

有一次保祿在聖殿裏的時候,有些從外地回來的猶太人煽動羣眾對保祿下手,引致聖殿內外大亂,保祿於是被捕。在受審期間,保祿仍不懼怕,向猶太人講出自己歸依基督的經歷,猶太人聽到後更想除掉他(參閱宗22:1-23)。

保祿聲明自己是羅馬公民,於是被解送至凱撒勒雅,在總督斐理斯前受審。保祿最後決定向羅馬皇帝(凱撒)上訴。(參閱宗22:22-25:12)

有天,保祿在斐斯托總督(新任總督)前自辯,之後便被押上船,送往羅馬城。途中,保祿遇到無數的風險才能抵達羅馬。在羅馬,他雖然被軟禁兩年,但生活不大受管制,有機會直接向羅馬人宣講福音。(參閱宗28:15-31)

約公元60年,保祿獲釋,前往歐洲傳教。在67至68年間,保祿第二次被捕入獄(參閱弟後),按教會傳統說法,保祿在羅馬被斬首殉道。

結語

以伯多祿為首的十二宗徒,努力在耶路撒冷及附近的地方,為耶穌的死而復活作見證。

按教會傳統,伯多祿最後被處以十字架極刑,在尼祿競技場殉道,死後被埋葬在競技場旁的公共墓地,當時尼祿競技場正是現今梵蒂岡所在。

保祿雖然不是十二宗徒,但耶穌復活後親自顯現給他,召叫他去外邦人地方廣傳福音。在聖神帶領和保祿的奮力傳揚下,基督福音終於很奇妙地從羅馬帝國邊陲的巴勒斯坦,傳到帝國的中心羅馬城。於是,基督宗教信仰便在整個羅馬帝國傳揚開來。

內容撮要

  • 「教會」一詞有「召集」的意義,指一羣被天主召選、被聖神感動的信眾,他們相信及慶祝耶穌是死而復活的救主。
  • 耶穌召選十二門徒,與他們一起生活,並派他們出外宣講福音,這便是教會的雛形。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建立了教會;在聖神降臨時,宗徒公開宣講基督的那一天,就是教會正式彰顯出來的日子。
  • 教會是由耶穌基督親自建立,但舊約歷史是教會的準備和預像。在天父的安排下,「天主的家庭」——教會,就在人類歷史中逐步建立和實現。
  • 初期教會的生活特色:聽取宗徒的訓誨、共融共享生活、擘餅、一起祈禱。而且,天主的大能常照顧着他們。
  • 保祿原是反對耶穌及迫害教會的人,但復活的耶穌卻親自顯現給他。在保祿歸依後,他展開了三十多年的傳教生活,最終將福音由耶路撒冷傳播至羅馬。

生活反省及實踐

  • 保祿親身經驗過與主相遇後,便馬上離開攻擊基督徒的生活,皈依基督。你又有甚麼經歷,讓你決心改變,去認識/尋求天主?

**************************************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夏志誠輔理主教准印
作者:阮秀美修女
編輯及出版: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