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感恩祭(彌撒)
前言
「星期日上教堂」是基督徒給人的普遍印象。有些人想到若每周日也要守這教會規條,少了休息和玩樂時間,就不想當教友了。但如果真的這樣想,就不太了解感恩祭對信友生活的重要。這一課就讓我們認識感恩祭(彌撒聖祭)的內容和意義。
「彌撒」的字義
「彌撒」一詞是拉丁文“Missa”的國語譯音,“Missa”本身有「遣散、派遣」的意思。在禮儀結束時,神父派遣信友去為基督作證時所說的最後一詞。
近來多用「感恩祭」一詞,因為從禮儀的內容來看,「感恩祭」更能表達出彌撒的核心精神。但由於「彌撒」一詞沿用已久,所以信友仍習慣地說「望彌撒」。
初期教會禮儀中的感恩祭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就像耶穌和十二宗徒吃逾越節晚餐一樣,會在家裏舉行真正的聚餐,帶來各種菜餚。在聚餐時,宗徒站起來,舉起麵餅和酒杯奉獻,並說基督說過的話:「這是我的身體……」隨後便分予眾人吃喝。這可謂真正的「聖『餐』」。
可是當信徒漸多,一個普通家庭無法容納所有會眾,於是便需聚在較大的場所,各自攜來食物,一同擘餅。有時富者帶來珍貴食物,而窮人則只能帶簡單食物,不免產生自卑心,更甚的是,一些教友不願和其他兄弟姊妹分享,這便失去感恩祭中在基督內天人合一共融的精神。於是,後來便廢除聚餐飲食,只保留擘餅禮,即最後晚餐時耶穌祝聖餅酒和分餅的部分。
約第二世紀時,感恩祭是由宗徒的繼承人主教一人主持的,儀式相對簡單,只需短時間便可結束,信友們又感到一瞬即過的禮儀,心神難以投入。於是便增添一些經文、祈禱等,以加深及表達所行儀式的內涵,令信友容易體會到禮儀的意義,於是便出現了許多聖餐的經文。其後,那些好的、豐富的經文便流傳下來,沿用至今。
至於感恩祭中的聖道禮,可追溯至猶太的逾越慶典,一家人在逾越晚餐時,眾人坐下聆聽讀經之後,才開始進餐。如今為了準備心靈去領主的聖體,便在聖祭禮(擘餅)前,先聆聽天主的聖言——誦讀聖經。
感恩祭的結構內容
天主教會在星期日舉行主日感恩祭,因為這是一周的第一天、是主復活的一天。
感恩祭主要分為兩大部分:聖道禮儀及聖祭禮儀。在聖道禮前,有預備部分,稱為「進堂式(禮)」。而在聖祭禮後,有一結束環節,稱為「禮成式」。
進堂式
進堂式就是幫助信友收斂心神、凝聚團體。信友在懺悔禮中,淨化心靈;主禮亦於開始祈禱時,揭示慶典的主題。
聖道禮儀
在聖道禮中,教會既宣讀天主聖言,也一起聆聽天主聖言。教會指出不論是誰讀經,都是天主親自說話,向人宣布祂與人交往、施恩的故事,這些通通已紀錄在舊約及新約中,而且這些救恩故事的喜訊不斷延續及實現出來。
天主聖言能滋養、啟發、矯正、督導及安慰人,變化人的心靈和言行。每當信友聆聽聖言時,要意識到是天主在此時此刻親自對自己及團體說話,所以聖道禮是天主與人的相遇。
聖祭禮儀
聖祭禮是基督獨一無二的祭獻。首先是預備祭品及奉獻餅酒的行動,除了餅酒外,信友的生活奉獻(如工作成果、生活辛勞、痛苦、成敗),也與基督一起奉獻作祭品。
獻禮經之後便是感恩經,是聖祭禮儀中最隆重時刻,眾人跪下,聆聽神父描述耶穌當日所做的一切,再次祝聖餅酒,使餅酒成為我們的主的聖體聖血。也就是說基督此時便來到我們當中,隱藏在餅酒形中。
領聖體後,信友要靜下來感謝基督所賜的生命神糧,同時也祈求祂增加恩寵力量,去面對生活的各樣挑戰。
禮成式
最後,神父以天主聖三的名義,降福眾人,並由執事(如無執事在場,則由神父)宣布「彌撒禮成」。這「禮成」是我們為信仰生活作見證的開始,它意味着我們重回到日常生活裏,要將所聆聽的天主聖言、所領受的基督神糧恩寵,發顯於生活中。直到下次來參與感恩祭時,便一同將自己的辛勞奉獻給天父。如此看來,這是循環不息的周期,感恩祭和我們的生活有着互動的密切關係。
以下是主日感恩祭的內容及簡單意義:
一、進台式 |
|
進堂詠 | 感恩祭是慶典,一同詠唱加強團體意識及隆重性,信友眾口同心讚美上主 |
主禮致候 | 指出天主現在親臨在團體中――「厄瑪奴耳」 |
懺悔禮及垂憐經 | 意識自己不堪當參與聖祭,誠心懺悔,並請求團體一起代禱,彼此求恕 |
光榮頌 | 讚頌天主聖三,亦增加慶節歡樂氣氛 |
集禱經 | 集合眾人的祈禱,並點出今天慶典的意義 |
二、聖道禮儀 |
|
讀經一 | 多選自舊約,預示天主的恩許 |
答唱詠 | 選自聖詠,是對聖言聆聽後的答覆與回應 |
讀經二 | 多選自宗徒書信,講述宗徒的作證、救恩的延續 |
福音前歡呼 | 迎接基督的行動 |
福音 | 基督自己向我們說話 |
講道 | 解說聖言及慶典的意義,與今天生活的關係 |
信經 | 重申宣信整個教會的主要信仰 |
信友禱文 | 回應天主的話,為教會、世界及有需要的人祈禱,表達教會的普世性 |
三、聖祭禮儀 |
|
呈獻祭品及預備祭台 | 呈奉餅酒及信友生活祭品 (收集彌撒獻儀,支持教會的需要) 獻禮經:求天主接納禮品,並總結獻禮的意向 |
感恩經 | 頌謝詞:宣示對主的感恩謝意 |
聖、聖、聖:與天上神聖和宇宙萬有一起讚美天主 | |
呼求聖神:求聖神祝聖禮品 | |
建立聖體聖血的敘述:懷着感恩之心,追憶基督的大愛 | |
紀念:奉耶穌的命令,紀念祂為人犧牲、死而復活的奧蹟 | |
奉獻:把祭品獻給天父,並自我犧牲 | |
紀念諸聖及求恩:深信諸聖共融相通,並為教會及生者、死者祈求 | |
聖三頌:感恩祭是經由基督,在聖神內,歸向天主聖父 | |
領聖體禮/共融禮 | 天主經:是天父兒女的祈禱,強調天父與其子民的親密關係 |
平安禮:在基督內互祝平安,表示修和、相親相愛和共融 | |
羔羊頌:逾越節羔羊是基督,已戰勝死亡 | |
主祭領聖體、聖血,信眾領聖體(聖血):因着與主共融,而人與人和萬有也共融,在主內結為一體。(靜默祈禱、感恩、求恩) | |
領聖體後經:祈求由所舉行的奧蹟得到實效,並結束整個共融禮 |
四、禮成式 |
|
堂區報告 | 關心教會及堂區事務 |
降福信眾、派遣 | 接受聖三派遣,在生活中繼續基督的救世使命 |
感恩祭的聖經選讀
聖道禮的選經是經過教會的悉心安排。主日感恩祭共有三篇讀經(平日感恩祭則選兩篇)。第一篇大多是取自舊約(或宗徒大事錄),第二篇取自新約中的宗徒書信或默示錄;第三篇是福音。
教會選定三篇讀經的內容:舊約選經與福音是彼此相應、有連貫性,以表達出舊約是天主救恩的準備,宗徒大事錄及書信是聖神帶領下宗徒的見證,而福音是來自四部福音,是救恩的實現。
宣讀福音是聖道禮的高峰,因為福音就是宣布聖子降生成人,來到我們當中,為我們死而復活,是天主救世工程的實現。
教會就主日讀經,安排了三年的循環周期,分為甲、乙、丙三年讀經,即每三年的讀經會重覆一次。平日的感恩祭(每日讀經)則是兩年的循環周期。因着這樣的編排,信友能讀到最重要的救恩歷史(經文),並且在教會內不斷宣講及聆聽這救恩的喜訊。
感恩祭的意義
不論是主日或是平日的感恩祭,都包含以下的意義:
1. 祭獻
耶穌基督的祭獻是獨一無二的,祂是司祭,也是祭品,代替了舊約的逾越節羔羊。感恩祭就是在祭台上重現基督在最後晚餐時的擘餅,重現祂在十字架上的祭獻。
這也是教會的祭獻,信友意識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生命、健康、財富、才能……)均是天主所賜,在感恩祭中,就聯同自己的勞苦及犧牲,又再奉獻給天主。
2. 宴席
感恩祭源自主的晚餐——逾越節晚餐。就如中國人每逢節日,家人一起聚餐慶祝。教會在感恩祭中,與所有信眾圍繞主的餐桌,成為一家人,領受同一的生命之糧(聖體)及救恩之杯(聖血),眾人因着與基督連結在一起,成為主內的兄弟姊妹。
此外,基督聖體是主耶穌給人走現世旅途的生命之糧、永生保證,讓信友在人世間,預嘗天國的盛宴。
3. 感恩
顧名思義,感恩祭就是感謝天主賞賜聖子救贖人類的大恩,祂對人類的愛和寬恕是至死不渝的。而且,信眾亦感謝天主在過去一周的照顧、祝福及助佑,不論生活是否順利,也感謝天主的陪伴及支持。
4. 共融
信友領受聖體而與基督結合,普世的天主教信友同屬於一個基督的身體,藉着基督而彼此共融相通。而信眾亦因領受基督而實行祂的犧性精神,要為教會及人類的共融而祈禱和服務。所以,感恩祭是共融的記號,也是普世教會向外宣示信仰的一個具體有形標記。
誰可領聖體?
- 只有已領受聖洗及歸依天主教的信徒,才可領受聖體聖血;
- 相信及宣認祝聖了的餅酒是基督的體血;
- 沒有身犯大罪(信友需先省察自己的罪及悔改,如有大罪,須先領修和聖事才可領受聖體,以免褻瀆聖體。);
- 領聖體前,守一小時的聖體齋(即領聖體前一小時不能吃固體或流質食物。清水與藥物不在限制之內,可隨時服食。)。
感恩祭對信友的重要
從前聽人說過:「教友不去彌撒,會落地獄。」這看似是給信友的懲罰,但想深一層,也非完全錯誤,只是過份簡化了這因果關係。這可從以下幾方面了解:
感恩祭是信友紀念、慶祝及參與基督的死而復活,這份紀念能堅強人的信德,讓人不斷憶起天主的大愛及救贖,從而感恩還愛,並參與祂的同死及同復活(死於罪惡及獲得新生命),這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所以若信友認為在生活中,不需向天主感恩,或許代表他與天主的關係已日漸疏離,認為自己可獨自生活,天主可有可無。
聖道禮是天主聖言給人親自的啟導及滋養,成為人選擇美善、力行愛德的力量及指標;而聖祭禮就是基督親自交付自己,給信友作食糧,活在信友生命中,與他們同行,加強信友與基督的結合。再者,感恩祭不是私人事件,而是在教會團體中公開舉行,這就是說,整個信徒團體在一起聆聽聖言,慶祝主的復活,並讓天主透過祂的聖言及聖體來塑造每一位信友, 以及整個團體的生命。而且如果他們不與團體一起感謝救主,久而久之,他們的信仰就變得個人化,也非天主教會的大公信仰了。
若信友有意識地、持續地參與感恩祭,即使有些時刻,發現自己愛得不夠,甚至走錯了路,他仍能因為聖言聖體的滋養及團體的幫助,而再次找到悔改的力量,抵抗誘惑及罪惡,並奔向主的懷抱,反之只會越走越遠,失去清晰的生命方向,被世俗不良的價值觀所同化也不察覺。這樣才是「不去感恩祭而下地獄」的原因。感恩祭不是儀式法術,而是愛情的聖事,是天主給人一周的生命食糧(聖言、聖體),人若不珍惜領受,則靈魂健康便日漸衰弱。當人選擇離開天國而往地獄裏去,那是多麼可憐啊!
基於感恩祭對信友的重要性,教會規定在主日及當守的法定慶節,所有信友有重大責任參與彌撒。(參閱《天主教教理》2180條)
結語
主耶穌許諾交出自己的身體,作為人的生命食糧,並赦免人的罪過。祂是義無反顧地付出這愛情,然而卻需要信友有意識地領受,並要妥善準備,才能體會及領受這恩典。
耶穌在十字架上表示「我渴」,就是渴望人能明白,並如祂一樣渴求這份恩典,祂知道人需要天主的同行(聖言及聖體)及團體的支持,才能在遇上誘惑或凶險時,有力量去克服邪惡,擇善而行,最終走完現世旅途,得到永遠的福樂。
內容撮要
-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是在家庭聚餐中舉行感恩祭的,後來人數增加,才在較大的場所內舉行,並只保留讀經、講道、擘餅和祈禱的部分。後來,漸漸演變成今天的感恩祭,包括聖道禮和聖祭禮兩部分。
- 教會特別在主復活的一天,舉行感恩祭。信友聚集一起,是對外的重要信仰記號,對內也是合一共融的標記。
- 聖道禮是在感恩祭的前半部舉行,主要是聆聽聖言(主的說話),主日會宣讀三篇聖經。聖祭禮在聖道禮之後舉行,這部分特別集中紀念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行及吩咐門徒去做的事:祝聖餅酒為祂的體血。
- 每次舉行感恩祭時,都包含着「祭獻、宴席、感恩、共融」四個意義。
- 感恩祭對信友的重要:藉着聆聽天主說話、領受基督體血,加強與基督的結合,遠離罪惡、力行仁愛,並與整個信徒團體連結,一同慶祝及參與基督的死而復活,這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礎。
生活反省及實踐
- 想想你有哪些為愛而付出的辛勞、痛苦或挫敗,可聯同耶穌的犧牲,一起奉獻作為祭品?
**************************************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夏志誠輔理主教准印
作者:阮秀美修女
編輯及出版: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